2020年起,敦煌徒步成为亿保健康为每一位亿保干部培训的必修课,目的是培养亿保人不畏艰苦,坚强勇敢的奋斗精神,培养亿保人同甘共苦,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。今年6月, 49位亿保同事参与亿保健康第二期敦煌徒步。我们采访了其中三位来自不同分公司不同岗位的亿保伙伴,聊一聊这趟旅途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。 朱红娟:韧性,意志,希望,坚持下来的三个关键词 “这一次,我想展现自己坚韧的一面”,提到前往敦煌徒步前的目标,朱红娟笑着回答道。作为江苏分公司的总经理,朱红娟平日里总是以乐观开朗的形象示人,办公室里的同事都亲切地叫她“娟姐”,但此行她想要给办事处的小伙伴自己的另一面。“我想为我们江苏分公司的小伙伴做好表率,展现我们江苏分公司坚强勇敢,团结一致的风貌”。 在敦煌徒步的前一夜,她心中却依旧忐忑不安,辗转反侧。离家一千多公里,孩子缺人照料,办公室里七七八八的事务也少了她打点,她始终不放心。还有另一个顾虑,她担心她的体力问题。这回去敦煌徒步的,大多是年轻力壮的青年骨干,她害怕自己的体力不行,拖他们后退。
朱红娟的担忧是有理由的。六月的敦煌,骄阳似火,最高气温达到35度。广漠的戈壁滩赤裸裸地炙烤在烈日下,人光是站在那儿便是种折磨,更别提徒步跋涉一百零八公里了。四天三夜穿越茫茫沙漠,没有刚毅似铁的意志力,没有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,是不可能完成的。 朱红娟眺望远方 敦煌徒步的第二天,朱红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前一天她所在的第五小队名列倒数第一,这失利的苦涩激起了她刻在骨子里的好胜心。那天晚上,她把队员们聚集在帐篷里,挨个询问队员的身体状况,商讨徒步的策略技巧,共同约定要在明天奋勇争先。第二天的太阳依旧毒辣,但队员们互相鼓励,不再抱怨。虽然终点看似遥不可及,但路上的旗帜始终指引着前方。第九十五面旗,第九十六面旗,第九十七……终于,他们手挽着手,以第一名的身份到达第二天的终点。“当我的身体触及终点条幅的那一刻,眼泪就直接从眼眶里涌出来了,一路走来太过艰难,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,感觉一切都值得了,因为优胜的喜悦带走了疲倦和疼痛。”采访时,朱红娟边点头边说道,那感动的场面又在眼前浮现,激动的情绪又调动起来。 冲过终点的第五小队 朱红娟出发前带来的两副鞋套,在前两天就全磨烂了。这第三副鞋套,是北京分公司的同事送来的。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穿鞋套这平日里看似轻而易举的事,在此时却成了难题。连续两天的艰辛跋涉,她的腿硬得像是块石头,压根伸不直了。来自江苏和北京分公司的几个小伙合力,抬起娟姐的腿,才勉强套上鞋套。朱红娟说:“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分公司,来自不同小队,但我们都属于亿保这个大家庭,我们互相扶持,才能带领亿保披荆斩棘,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。”这第三副鞋套,这搞笑的场景,成为了敦煌徒步中一次温馨的插曲。 “不听话”的第三副鞋套 “最痛苦的是第三天下午,第七十五到第八十二面旗的时候。”朱红娟回忆道,“被困在沙地里,腿像是灌了铅一样,只知道把脚往前送。”虽然感觉头昏脑涨,视线也有点模糊了,但她也没有选择坐车抵达营地,“坐车要扣积分,我不能牺牲团队的利益,不能丢下我的小伙伴们。韧性,意志,希望,这是我咬牙坚持下来的三个关键词。”也正因为队伍里没有一个人选择乘坐交通工具,第五小队获得了象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沙克尔顿奖。 优胜的“沙克尔顿奖” 从敦煌回来的那天晚上,拖着疲倦的身体的朱红娟刚推开门,九岁的儿子便跑上来扯着她的衣角,要她讲在敦煌发生的故事。她打趣着说道从家人的眼里看到了更多的“敬意”。家人们很难想象眼前这看似瘦小的女性居然蕴含着如此强大的力量,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在戈壁滩上行军一百多公里。娟姐说有机会也要让儿子去体验一下,磨砺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。 而回到江苏分公司,娟姐又拉着同事们分享她这四天在敦煌的体验。“我们江苏分公司的团队凝聚力极强,每个人都积极为团队做贡献,目标明确。”谈到江苏分公司,朱红娟自信地抬起头来,在她的带领下,江苏分公司屡创辉煌,与18个保险公司省级渠道,近300个医疗商家达成紧密联系,成为亿保健康全国布局中重要力量。说着,她掏出从敦煌带来的纪念品——雕刻着琵琶图案的书签。“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”,古代边塞诗里的琵琶往往寄托着塞外将士的思乡情绪,而此时手中金色的琵琶书签,却成为她战胜困难,带领第五小队在敦煌徒步获得优胜的勋章,在闪闪发光。
章雨涵:策略是失效的,但一起往前冲是有效的! “校篮球队队长”这一标签在章雨涵的敦煌徒步经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“要赢”“一定要赢”,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、荣誉感激发了章雨涵的好胜心。为此,她和她的第四小队伙伴提前制定了前行策略,设置了“开路”、“断后”的角色,只有团队所有成员到达终点,该队伍才能算作到达终点,因而团队的配合尤为重要,这样角色的安排也必不可少,在补给点要待多久也是考虑的范围,她们制定了完美的方案。 但连着两天,她们都没能拿到第一名,第一天是第二名,第二天是第三名。第一天,她的小队有伙伴中暑;第二天,小队有伙伴脚扭伤。制定的策略总是失效,“意外状况太多了”。第二天到达终点时,因为相比前一天落后了一位,她告诉伙伴:“我们已经很强了,我们总的积分算起来现在是第一。” “但我心里是这么想的,我觉得如果我们连着四天都拿第二,总分很可能会是第一,但这样‘田忌赛马’的感觉还是不够,没能有一次第一名冲线的体验。我觉得我们队伍是可以有更好的表现的。” 到了第三天,她选择带领她的团队“抛弃策略”,就用最原始的打法,队伍一群人一起走,保持同频,不拉散队伍,“没有策略的策略”。从早上的发令枪打响开始,她和她的团队就冲在第一线,聚在一起一同前进,稍有队友有体力不支慢下步伐的情况,她就走到队尾鼓劲,喊着“1、2、1、2……”,帮助队友踩着节奏跟上步伐。“可能原先过于照顾各自队员的情况把队伍拉散,想着之后再缩小队伍成员间的差距,想得太复杂了;就是应该一个团队一起走,谁也不掉队,谁也不拉开差距,帮助队友跟上频率,才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”,她事后总结道,“一个团队在一起产生相互激励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。” 面带微笑的章雨涵 保持稳定、统一的频率让第四小队俨然成为了第三天赛程的急行军。但是,“说着是‘没有策略的策略’,说着‘最简单有效’,要执行起来也有困难。”最难的是不要被打乱频率。第四小队整体始终保持大队的“开路”角色,但总偶有其他小队的队员超上来。这是“心理战”,章雨涵说:“这种时候是不能心急的,心急就自乱阵脚,可能为了赶上去打乱节奏,到了后程就没力气了,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,这跟长跑很像。”她们沉浸在自己的徒步世界里,沉浸在自己的团队世界里,一有超上来的人,章雨涵就跟团队说:“不要管他们,我们走我们自己的”,随后就又是“1、2、1、2……”的口号声。 这一天,第四小队拿到了第一名,章雨涵如愿以偿,冲线的那一刻她感受到真正的胜利。 并肩行走的第四小队 章雨涵把对团队能量的体会写进了自己感悟中——“徒步的征途是枯燥无味的。冷冷清清,清清冷冷,激情、意志、体能在寂寞中消耗,腾腾死气,死气腾腾。当有鼓励的时候,当有掌声的时候,情况就改变了。巨大的精神力量被创造出来,沉睡已久的潜能被激发出来,每个人都拥有了更大的能量。” 对于章雨涵来说,不要管有的没的,和伙伴们一群人一起往前冲是最重要的。
文燕明:和同事们打成一片的管理者 “开局挂机”“老骥伏枥”是同队伙伴们对文燕明的调侃,两个词似乎一正一反,这就说来话长。作为重庆亿保的总经理,公司的“老资格”,他自然年长团队伙伴一些,但年长从未拉开他与这些毕业没几年的小伙伴的距离,他的管理润物无声。 徒步第一天上午文燕明出发不久就在路边坐地停下了,“你们先走吧,我鞋子里进沙子了”,随后就开始脱鞋倒沙子,伙伴们也就先行前进。他在后方倒完鞋子里的沙子,再把鞋子穿上,坐在路上穿鞋可是不容易的,没有蹲坐的落差,加之又是难穿的徒步鞋,等他穿完鞋子站起身,伙伴们已经离他好一段距离,此是为“开局挂机”。 鞋子进沙子确实不是个好预兆,这意味这一天下来你的脚掌会起脚泡,文燕明的选择是明智的。起身后他还在站在路边缓了缓,给路过的其他团队打气,中气十足。 赶上去费不了多少力,文燕明说:“最关键的是保持好自己的频率,比自己的队友稍微快一点,一点点就行,那赶上他们就不难。”第一天,大家拿着刚到手没几个小时的对讲机还很新鲜,各自队伍相互通报着队伍首尾的进程,在听到“文总停下了”没多久就听到了“不用等,文总已经上来了”的对话。这可以算作所谓的“老当益壮”,但文燕明的毅力还有真正爆发的时候。 坚毅的文燕明 文燕明所在的第二小队在他的带领下获得了第一名,第一天组委会安排的里程并不远,到达营地后小队伙伴们开着玩笑说:“拿下了性价比最高的第一名。” 对毅力的考验在第二天来临了,这一天的总里程达到了34公里,不只是文燕明,很多伙伴的步伐也开始逐渐吃力。趁着烈日还没爬上头顶,早上还是相对轻松,十一点左右文燕明的小队就已经都达到了补给点,简简单单拉伸完后,敞开吃瓜、灌功能饮料。难熬的是下午,里程更多但旗子还是只有50面旗子,心理的煎熬开始了,“过了一面旗子,下一面旗子是在地平线边缘”,与他同队的小伙伴说:“(打)破(心理)防(线)了!” 既然“破防”了,自然有觉得“那就慢慢走吧”的伙伴;有了这样的心理,就慢慢地会落到小队队尾,然后是掉到大队队尾。作为队长的文燕明决定陪同掉队的队员一起走。“虽然我不能拉着他们走,但这种时候最需要就是鼓劲,总不能真像他们开玩笑说的‘破防’,然后‘躺平’吧”,他讲述到一半又笑着说,“其实工作也是这样,很多事情我是不能给到他们直接帮助的,我可以有精神指导,但最终还是要看伙伴自己。”他就在队尾给掉队的队员打气,“不能真的拿最后一名啊,丢人的啊”。在他的鼓励下,掉队的伙伴重拾精气神,相互扶持走向了终点,拿了当日第五名,“大起大落,哈哈,不过不是最后一名”,艰苦的徒步已成笑谈。 第二小队在路上
他说:“与其说我们征服了戈壁,倒不如说征服了自我;我们的团队也在这其中相互支持,凝聚一团,收获成长。” |